电力设备:电源结构调整 电网技术升级
乐的根本原则是合同、中和,亦即和谐。
[33] 就是说,意来源于天地生生之理,其根本意义在于生,生就是仁,不过它是人所特有的一种意识状态,具有主体性特点,也可以说是一种主体精神。总而言之,蕺山以为情是自然而合乎道德的,虽然在放纵泛滥时会流于不善。
他们并没有改变西方的传统观念,即认为情感是个人的、主观的、易变的,因而以情感为基础的道德也是主观的、相对的、非科学的。蕺山所谓意,其根本意义即是生意之意,因此,意与仁是相联系的。[15]人心就是生机,是生命的真机活泼之处,也是生命的发生变化之处,人的生命存在及其意义全在于人心,即生机,所谓欲,就是生机之自然而不容已者。心与理一则心无形,理与事一则理无形,事与境一则事无形,境与时一则境无形,无形之道至矣乎。这是蕺山人本主义思想的一个突出表现。
对于这些问题,他都一一进行了讨论,提出了自己的解释。下学非只在洒扫应对小节,即未离乎形者皆是。讨论阳明的良知说,决不能忘记天地万物一体说。
[3] 真正说来,所谓是非是指价值判断、道德判断上的是非,不是认识论的是非,这样的是非,正是由好恶之情决定的。一 阳明的良知说,充分显示了人的主体性,达到了儒家主体哲学的高峰。阳明又说,良知不是一团血肉之心,而是知觉,是那能听言动的[1],这实际上是讲心灵的知觉能力。[21] 这分明是说,善恶不是相对的,不是有一个善,又有一个恶来与之相对。
[31] 可见,天地万物一体之仁,不仅包括人类社会中的物(物即事也),而且包括自然界中的物,应当弥漫周遍,无处不是。但良知既然是判断是非、善恶的能力和标准,虽在每个人的心中,却又有共同性、共通性,因为人人有共同的本性。
阳明说,人人有良知,不假外求,良知又是尔自家的准则,看你信得及还是信不及。能在实际上是一种可能性,既是可能性,便有选择的自由,但也只能选择一种可能性。天则不是西方哲学所说的自然法则,也不是康德意义上的道德法则,而是天人合一的目的性法则,是生生之仁,也就是善。天地万物一体说还体现了阳明的自然关怀、宇宙关怀,即人与自然界和谐一致的思想。
当其感而遂通之时,便是完全实现之时,即所谓寂感一体,决不存在所谓现象背后的实体。对自然界的态度,是一个良知的问题,而不只是功利的问题。在今天,阳明的这一诉求,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?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* 原载《哲学研究》1998年第3期,第75‒80页。如果离情而言智,离体而言觉,就会丧失良知的本来意义和丰富内容。
致良知则是存善去恶,复其无善无恶之体,也就是实现终极目的。良知本体是在功能、作用中实现的,是在发育流行的过程中实现的,是在感应的作用中实现的,它不是现象背后的本体,也不是定在的实体。
阳明说: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,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,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是个渐,所以生生不息。因此他又说:心无体,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。
这种能力是内在的、无限的,但又不是凭空产生的,它是天即自然界赋予的。仁和智即良知,既来源于自然界,又是自然界的主宰。作为未发,就在已发之中。作为寂体,就在感应或感通之中。正是从目的性意义上说,良知是善或至善。这不是纯粹先验的道德实体所能解释的,理性本身也没有这样的力量。
天则之自然就是无目的的目的,也就是无善无恶是至善。后者是具有理性特征的,也是王阳明所重视和提倡的。
[9] 牟宗三:《从陆象山到刘蕺山》,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,第225页。在一定意义上,无可以理解为自由境界,但是与存在主义所说的自由决不能混为一谈。
[15]闻见是丰富多样的,正因为如此,它是活泼泼地,而不是纯粹形式的。致良知的功夫全在于此。
良知也可以说是无善,正因为如此,所以无不善。以生为仁,这是理学家的普遍看法,也是理学家的根本关切。如果说,无善无恶具有超道德的意义,那么,它就是绝对目的或终极目的,也就是绝对的善。其实,这个说法只有在天人合一论的良知说中才是有意义的,因为只有在良知的恒照之下,自然界才有目的性意义。
直觉之所以是每个人的直觉,而不是上帝才有的直觉,就在于同个人的情感体验不可分,是体验中的直觉,不是纯粹智的直觉,它是具体的,不是抽象的。用康德意义上的智的直觉解释阳明的良知说,未免太理性化了,也未免太超越了。
既不着一分意思而又要循天地生生之理,这就是有与无的统一,其根本精神仍然是循理,理则是不容已的生生不息的过程(亦可称之为秩序)。[20] 致良知既是扩充推致的过程,也是目的追求的过程,其终极目的就是至善。
良知的超越性意义,主要表现在自我体验、自我直觉、自我提升之中,是扩充,是提撕,是常惺惺,也就是自我超越,即超越有限而达到无限。但阳明所说的无,既不是佛、道所说的自由,也不是存在主义所说的自由,它是指向一个最高目的,即至善(它也不是最高的绝对实体,即神)。
这不是自然主义,甚至不是自然进化论或生物进化论层次上的生,它有更重要更深刻的含义,这就是仁。阳明所说的自然,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,天是宇宙论的最高范畴,就其实际意义而言,是指自然界发育流行、生生不息的过程,其中又有目的性意义,即无目的的目的性,这是就天人之际而言的。良知并不就是父子兄弟之爱,但是必须从这里发生,所谓致良知,就是从这里扩充推广开来,顺其自然之流行,实现其天则之自然。这同他的理障之说并不矛盾。
但阳明并不完全同意勿忘勿助长之说,他更重视必有事焉,即主体意识的自觉,因而突显了人的主观目的性,其意义就是使人真正成为目的。[26]知之所以为良,就在于仁性即善。
四句教应当同《大学问》联系起来理解,才能把握其真实意义。比如说,良知是是非之心,是说良知能知是知非,但本身并不就是是非
人如果把自己同自然界绝然对立起来,以立法者自居,以主宰者自居,对自然界实行为所欲为的统治和制裁,不仅会受到无情的惩罚,而且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人的生存意义的丧失、精神家园的失落。这就是儒家天人学说给予我们的启示之一。